<h1>中国书画网</h1>
首 页
网站简介
历代书画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院士展厅
分类展厅
书画销售
人体艺术
书画知识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 艺术动态
+ 书画征稿消息
+ 全国展览获奖入选名单
+ 拍卖消息
+ 书画展览消息
+ 书画收藏
+ 艺术争鸣
+ 书画新闻
参展指南
我要参展
参展须知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中华书画网 >> 书画知识 - 老一代画家对于今天的意义

老一代画家对于今天的意义

出自:    发表时间:2009/10/10 9:22:29    点击率:1005

    到中国美术馆看正在展览的“向祖国回报——新中国美术60年”大展,不少暌违半个世纪之久的画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那都是老一代画家进入新中国之后的变革之作、心血之作。虽然,那些老一代的画家都已经仙逝,但他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作品,无语话沧桑,依然鲜活地诉说着新中国成立伊始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心理与艺术的嬗变。特别在新中国成立60年即将到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有了重温历史、重新走近老一代画家的机会。
    单以国画为例,和西洋油画如艾中信、董希文等人一进入新时代就以宏大叙事的角度和笔法介入现实、挥洒如《开国大典》那样的画家不大一样,老一代的国画画家,因其国画自身的限制,一时无法那样大刀阔斧和大步挺进,但又不想囿于传统的笔墨、制式和审美趣味,即使不如前者那样气势宏伟,也想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让自己的画作随自己一起步入新时代。于是,便出现了大展中展出的许多精彩之作。仔细观看,会发现无论内容,还是笔墨,和传统国画都有明显的变化。如宗其香的《长江三峡》江轮上的红旗,吴镜汀的《秦岭工地》上的脚手架和工棚,宋文治《太湖之晨》上的高压线,亚明的《洪炉前》上的锦旗,程十发等的《造船》上的大型吊车,魏紫熙的《天堑通途》横亘整个画面的现代化南京长江大桥……都格外引人眼目。
    对于老一代画家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画作的评价,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曾经有人以为是政治先行之下和意识形态笼罩之中的概念化之作,画面单调,画风板滞。其实,今天仔细观赏并不只是一位老画家几乎是群体努力的画作,这样的评价是不够公允的,恰恰有一些以意识形态来取代艺术标准的意味而失之简单化。
    当然,对于大多师从传统熟悉旧笔墨而从旧社会进入新中国的老画家,不可能不受到当时政治的影响,艺术从来不会是那么纯粹躲在象牙塔中。但是,这些老画家画作的变化,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艺术被政治挟持的结果,更不是解放之初所谓洗脑之后的一种被动的突变。艺术的变化,原比政治复杂而微妙得多,它上连着生活的现实,下系着心灵的感应。
    传统中国画里,江轮、火车、红旗、工棚、电线杆、高压线、脚手架、现代水泥大桥,乃至工业吊车……都不可能入画。将这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静物入画,把现代化的新事物输入艺术,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是具有前无古人开创性的创作。因此,这些老一代的画家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变化,更是艺术的挑战。他们所努力做到的,是今天我们在画展中看到的依然能够感动我们并未随时间而褪色的画作。他们不仅用画笔记录了历史,更将这些工业现代化的象征的新事物,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美。
    而他们所做的这一切,西方的画家特别是一些先锋派也在做着同样的探索,他们也在努力将出现在新生活中如电线杆、火车等现代化的象征物,挥洒在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画布之上。应该看到,在这样全球化的艺术试水和变革之中,我们的老一代画家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是走在前列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努力,并非无本之木,可以说,也是对前辈艺术探索之路的一种延承。上个世纪初,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崇尚笔墨当随时代,主张“折中中外,融合古今”,呼唤“新国画”,早就画过《东方醒狮图》等,在用传统画法描摹象征现代中国的事物方面开了先河,将大炮飞机坦克,甚至在《东战场上的烈焰》中将战争废墟大胆入画。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现代绘画史的背景中,来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代画家的这些画作,都不能够仅仅用政治一言以蔽之,而是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其现实意义,让我们面对今天变革之中更为丰富的新生活,如何用绘画的形式得以展现,有了学习的榜样和摹本。老一代画家以他们对于新生活真诚的投入,对于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对于传统笔墨与色彩的摸索与创新,都依然是物质主义盛行、市场主义泛滥、拍卖价格至上的我们美术现实世界今天所欠缺的。他们给予我们的启示,正在于让我们努力像他们当年一样,剔除非艺术的杂质,用我们真诚而新鲜的笔墨挥洒今天的新生活,几十年过去之后,也能够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和他们一样的作品,丰富共和国的生活记忆和美术记忆。
    古人曾说: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重新观赏老一代画家这些探索创新之作,应该给予重新的认知和评价,让我们也和他们当初一样,有意识地努力,把小景和大景融合在一起,既可以入画,又可以入神。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本站章程 | 版权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8 -2010 汉唐书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3847号-1 
总部:中国·北京 事业发展部:广东·惠州  联系电话:0752-2356123 邮箱:zhsh5000@163.com
中国文明网